基于abcd和Budyko模型的佳芦河干湿季径流变化归因分析莫淑红,甄晓彤,陈丽丽,程龙,陈明康2023,6:501-510,525摘要(31)PDF(37)河川径流变化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与影响过程是当前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陕北黄土高原区佳芦河为研究对象,采用 Mann-Kendall 线性回归法对干、湿季水文气象要素进行趋势分析;采用滑动F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和 Lee-Heghinian 检验法等进行径流变异性分析;采用 abcd 模型与基于扩展的 Budyko 模型的季尺度垂直分解法进行径流变化影响因素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佳芦河流域干季和湿季降水均有不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均呈显著上升,潜在蒸散发干季显著上升、湿季不显著上升,而干湿两季径流都具有显著下降趋势。干季和湿季径流序列分别在1972年和1984年发生突变。人类活动是佳芦河流域干季和湿季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干季径流的影响分别为减少2.2 mm/月和增加0.07 mm/月,对湿季径流序列的影响分别为减少7.84 mm/月和增加0.92 mm/月。模型模拟效果较好,适用于佳芦河流域径流变化研究。
早龄期损伤水工混凝土自然自愈合效果试验研究李泽鹏,黄耀英,余正源,张耀2023,6:511-518摘要(26)PDF(36)早龄期水工混凝土结构在不利荷载工况下常易产生损伤开裂,如果及时加强对早龄期损伤水工混凝土的养护,后期水工混凝土自然自愈合效果对结构服役寿命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本文设计并开展了3种预损伤龄期(1 d、2 d、3 d)和3种粉煤灰掺量(0%、15%、35%)下的早龄期水工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损伤试验,以损伤试件标准养护至28 d龄期后的不同受压面抗压强度增长率 R1和恢复率 R2作为评价指标,同时结合损伤混凝土试件的微观孔结构测试结果,共同探究早龄期损伤混凝土的自然自愈合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粉煤灰掺量下,损伤试件的强度恢复率 R2均随着预损伤龄期的增加而增大,且在3 d预损伤龄期下A组损伤试件的 R2均大于95%,表明损伤试件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在同一预损伤龄期下,不同受压面二次强度测试结果表现为 F2,A> F2,B,平均孔径、最可及孔径和分形维数均表现为A组检测样品<B组检测样品,这表明裂缝平行于二次受压方向的损伤混凝土试件的自愈合情况较好;掺入粉煤灰能够使损伤试件强度增长率 R1和恢复率 R2得到提升,并降低总体积、最可及孔径和分形维数,增加无害孔和少害孔的占比。上述结果表明,及时加强对早龄期损伤混凝土的养护,其后期的自愈合效果较好,且适量掺入粉煤灰能提升损伤混凝土的自愈合效果。
基于植被粗糙度的生态渠道阻力系数研究王伟杰,赵进勇,冯达骞,彭文启,刘晓波,张晶2023,6:519-525摘要(30)PDF(40)天然渠道中遍布种类众多的水生植被,河道中的植被在改善水质、减少水土流失和生态修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会产生阻力,影响河流流速的大小以及流量的分布。本文通过对植被化河道阻力系数进行理论分析,分析出相对粗糙度和阻力长度是影响植被阻力系数的两个关键因子。通过收集到的不同学者不同工况条件下刚性植被的实验数据,利用遗传算法获得植被阻力系数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及验证组的实测数据与公式计算值,验证该公式对于计算植被阻力系数的精确性。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植被化生态渠道的阻力系数公式相对简洁,模拟精度较高,为阻力系数公式在植被化渠道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对植被化渠道的流量预测及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北京地区主要河流水沙量变化分析何耘,林林,王学凤2023,6:526-536,585摘要(30)PDF(38)河流水沙量是水利工程和各类涉水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要素,其大小和变化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河道治理等意义重大。通过收集北京地区主要河流13个水文站自开展水沙实测(或1950年)至2022年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数据,系统分析各站的水沙变化过程及趋势,研究表明,北京地区主要河流的水沙量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幅大,水沙变化基本同步。几乎所有河流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呈下降趋势且2000年后水沙量锐减。潮白河水系干支流的下堡站、张家坟站、下会站、前辛庄站和口头站2001—2022年的年径流量均值约为多年均值的1/2,2001—2022年的年输沙量均值为多年均值的2%~19%,苏庄站2000年之后大多数年份河干断流;永定河水系雁翅站2001—2022年的年径流量均值为多年均值的30%,2001—2022年的年输沙量均值接近0;三家店站和卢沟桥站2000年后大多数年份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为0。大清河水系漫水河站和张坊站2001—2022年的年径流量均值约为多年均值的20%,2000年后漫水河站大多数年份年输沙量为0,张坊站2001—2022年的年输沙量均值为多年均值的17%。河流水沙量大幅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上游库坝拦截、塘坝和灌区增加、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效等。气候变化引起年降水量(特别是汛期降水量)的减少对河流水沙量有一定的影响。
河湖幸福指数——文化之河评价研究吕娟,刘建刚,李云鹏,杜龙江,邓俊,周波,姜晓明2023,6:537-545摘要(30)PDF(40)我国河流、湖泊众多,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先进水文化更是建设幸福河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对文化之河的概念进行了初步解析,基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和弘扬好水文化的原则,建立了文化之河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并将指标体系成果应用于全国十个水资源一级区的文化之河评价中。整体看来,我国文化之河幸福河湖评价等级处于中等水平,长江区的太湖流域文化之河评价得分最高,达到中等偏上等级。文化之河距离实现“大河文明、精神家园”的最高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
2021年十大孔兑区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于海云,覃湘栋,庞治国,王志军,付俊娥2023,6:546-556摘要(23)PDF(30)土壤侵蚀是内蒙古自治区十大孔兑区域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为该区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本研究基于多源数据结合多种土壤侵蚀模型对2021年十大孔兑区域的土壤侵蚀做出评估,评估结果显示:2021年十大孔兑区域土壤侵蚀面积为4398.85 km2,占区域总土地面积的40.86%,其中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和剧烈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分别为2614.38 km2、1328.74 km2、276.29 km2、194.45 km2和40.15 km2,区域整体以中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基于评估结果本研究总结了十大孔兑区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综合多因素对侵蚀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如下结论:(1)十大孔兑区域的水力侵蚀离散分布于孔兑上游,这是由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多个因素共合同作用导致的,其中地形地貌对侵蚀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大;(2)十大孔兑区域的风力侵蚀聚集分布于孔兑中下游,中游的库布齐沙漠是孔兑中风力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风力侵蚀的分布受到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的影响较大;(3)十大孔兑区域的土壤侵蚀集中在达拉特旗、东胜区和杭锦旗境内,但由于各县区部分覆盖的侵蚀地貌不同,各县区在水力和风力侵蚀面积占比上有很大差异。
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节水方案的试验研究杨岑,宋小军,赵顺安,李陆军,宋志勇,黄春花2023,6:557-564摘要(22)PDF(34)由于塔内空气与循环冷却水间蒸发换热产生的水损,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耗水是火电厂的主要用水量,因此研究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节水方案,促进火电行业节水改造具有重要的社会与经济意义。本文通过搭建热态模型试验平台,研究了水冷型冷凝锥体、气冷型冷凝锥体和空气冷凝器三种节水方案的原理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节水方案均可回收自然通风湿式冷却塔的蒸发损失;增大冷凝体表面积可提高节水方案的节水特性;相比于冷凝锥体,空气冷凝器具有更大的冷凝面积,能够更有效地回收蒸发损失,故具有更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
引水隧洞复杂裂隙围岩高压灌浆浆液扩散过程研究窦金熙,赵卫全,路威,周建华2023,6:565-573摘要(25)PDF(38)随着我国抽水蓄能电站的大量兴建,超高水头引水隧洞逐渐增多,高压固结灌浆是保证隧洞围岩稳定的一种有效技术措施,其中灌浆参数的取值对于工程设计至关重要。本文利用COMSOL多物理场耦合软件平台,采用蒙特卡洛方法,结合MATLAB进行二次开发生成三维随机裂隙,基于浆液流变理论、流体连续性方程和对流扩散运动方程,以阳江抽水蓄能电站引水隧洞围岩高压灌浆为例,研究了不同水灰比、灌浆压力、灌浆时间对于三维网络裂隙岩体的浆液扩散过程的影响。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水灰比对浆液扩散影响较大,浆液扩散距离和水灰比成正比;灌浆起始阶段水泥颗粒运移距离与灌浆历时呈正相关,但灌浆范围内的裂隙达到饱和后颗粒运移距离不再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在灌浆过程中需要逐步提高压力,以保证浆液充分渗透到裂隙内部,当灌浆压力超过一定数值,水泥颗粒运移量受灌浆压力影响较小。本研究可为同类型灌浆数值模拟开发和灌浆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水文模型知识学习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研究赵慧子,周逸凡,段浩,赵红莉,张东2023,6:574-585摘要(25)PDF(36)为研究水利领域知识图谱构建中基于文本的知识自动抽取方法,本文以水文模型的名称、模拟要素、应用流域、计算时段、精度、继承-发展关系、研发人、研发单位等知识抽取为例,以883篇水文模型领域中文期刊论文为数据源,构建了BERT-Base-Chinese模型、LAC(Lexical Analysis of Chinese)工具、模式识别联合的多策略水文模型命名实体识别方法。本文采用五位序列标注法(BMOES)方法对期刊论文进行人工标注等处理,建立知识抽取的输入数据集,用于BERT模型训练以及多策略识别方法的性能评价。识别结果显示:多策略识别方法对8种水文模型领域命名实体识别结果精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数(F1值)均达到90%以上;针对不同实体类别,采取不同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较单BERT模型识别方法能有效提高识别性能。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为水利领域其他场景的知识抽取提供参考,为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提供支撑。
Experimental study on temperature stress calculation and temperature control optimization of concrete based on early age parametersHU Yintao,ZHOU Qiujing,YANG Ning,QIAO Yu,JIA Fan,Xin Jianda2023,6:586-598摘要(25)PDF(42)Temperature control curve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crack prevention of high concrete dam during construction,and its rationality depends on the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temperature stress.With the simulation testing machine for the temperature stress,in the present study,we carried out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tests of concrete under three temperature curves:convex,straight and concave.Besides,we not only measured the early-age elastic modulus,creep parameters and stress process,but also proposed the preferred type.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early age,higher temperature always leads to greater elastic modulus and smaller creep.However,the traditional indoor experiments have underestimated the elastic modulus and creep development at early age,which makes the calculated value of temperature stress too small,thus increasing the cracking risk.In this study,the stress values of the three curve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strain and early-age parameter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emperature stress measured by the temperature stress testing machine,which verifies the method accuracy.When the temperature changes along the concave curve,the law of stress development is in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strength.Under this condition,the stress fluctuation is small and the crack prevention safety of the concave type is higher,so the concave type is better.The test results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and support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curv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concrete dams.
2023年度总目录2023,6:599-602摘要(27)PDF(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