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2024年第22卷第2期
P. 12
补水等方面的减排效益及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调蓄带工程入湖污染物减排效益功能提升
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工程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提供科学的参考
依据。
2 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工程概况及系统治理思路
抚仙湖地处金沙江与珠江两大流域分水岭地带,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源头型湖泊,位于云南省
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市)间,是一个南北向的断层溶蚀湖泊,形如倒置葫芦状,两端大、中
间小,北部宽而深,南部窄而浅,中呈喉扼形(见图 1)。抚仙湖是我国的第二深淡水湖泊,湖面海拔
2
高度 1722.5m,湖泊水面面积 216.6km ,湖长约 31.4km,最宽处约 11.8km,湖岸线总长约 100.8km,
3
最大水深 158.9m,平均水深 95.2m,湖容为 206.21亿m ,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蓄水量的 68.3%,
占全国淡水湖泊总储水量的 9.16%,占全国优于Ⅱ类水质淡水湖泊水资源总量的 50%以上,被纳入全
2
国首批 8个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湖泊。抚仙湖流域面积为 674.69km(不含星云湖流域),共有大小入湖
2
河流、沟渠 103条,其中非农灌退水的河道超过 60余条,流域集水面积大于 10km 的入湖河流有东
大河、梁王河、抚澄河、山冲河、沙亥河、洗菜沟等 8条,海口河是抚仙湖历史上唯一的明河出水
口,从海口村起东流约 14.5km入南盘江(其水系详见图 1)。
3
抚仙湖属降雨径流补给型湖泊,河道径流调节性能很差,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 1.6亿m ,湖面降
3
3
3
3
雨 2.0亿m ,地下泉水 0.28亿m ,湖面蒸发量 2.80亿m ,多年平均出湖量 0.90亿m ,理论换水周期
长达 167年。受 2008年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运行后星云湖水不再流入抚仙湖、流域内生产生活用水持
续增加,以及自 2009年以来遭遇 5年连续干旱和 2021—2022年连续降水偏少等不利因素影响,抚仙
湖流域内地表和地下径流大幅度减少,海口河已断流多年,抚仙湖水位持续下降,2022年湖泊水位已
突破 2014年以来的历史最低值,湖泊水环境容量持续减少,水体自净能力显著下降,使得抚仙湖上
层水质由Ⅰ类加速向Ⅱ类演替,日益短缺的水资源问题已成为继抚仙湖北岸片区城镇生活点源和农业
面源污染之后的新风险挑战。
针对抚仙湖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湖泊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且水质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恢
复,以及流域点面源污染来源相对集中且多分布在抚仙湖北岸等环境问题,以入湖污染负荷占比最
大、农田面源污染问题最突出的北岸片区为重点,以 “水资源 - 水环境 - 水生态” 三位一体综合治理
为目标,系统推进抚仙湖北岸片区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河湖水环境协同改善、湖滨带水生态系统健
康发展,以垂直于北岸各入湖沟渠的生态调蓄带为纽带,并结合泵站提水设施和湿地补水系统,将抚
仙湖北岸片区的农田- 退水沟渠- 生态调蓄带 - 湖滨湿地 - 抚仙湖有机联系起来,构建一套集微污染水
(农田尾水、乡村生活污水)拦截、湿地水量调蓄与水质净化、调蓄带水资源回灌农田并置换清洁水资
源入湖、调蓄带水资源补给湖滨带湿地修复湖滨带生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工
程,形成了集区域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湖滨带水生态修复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
体系 [17] ,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在杞麓湖、洱海等高原湖泊得到推广应用。
抚仙湖北岸是澄江人民世代生存与发展的黄金岸段,亦是流域内入湖污染物最集中、水环境问题
最为突出的区域。据相关资料统计,“十二五” 期间抚仙湖北岸片区每年向抚仙湖排入 COD、TN、TP
分别为 2570t?a、775t?a、104t?a,约占流域入湖污染物总量的 75%、83%和 85%。2017年澄江市针
对北岸片区实施了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工程,工程涉及的入湖河流主要有山冲河、沙亥河、洗菜
2
沟、梁王河、抚澄河、东大河等 6条,径流面积 186.3km ,占流域陆地径流面积的 40%以上。该工程
主要由分水口、生态调蓄带、泵站及进出水池、引水管道和两岸景观带组成。生态调蓄带轴线沿环湖
公路北岸由西向东布置,轴线长 7851.197m(位置示意见图 2)。工程区范围共有 6个分水口、50条渠
道、3条农灌机沟、43个联通涵和 29条乡村道路,每条道路两侧的生态调蓄带均采用联通建筑物联
通,生态调蓄带共分为 31段布置;泵站布置在广南营和抚澄河附近,采用地面式厂房。抚仙湖北岸
3
生态调蓄带工程生态河道容量为 45.3万m ,全年设计收集农田灌溉、农村生活及城镇生活回归水量为
— 1 3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