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 - 2020-4
P. 4

拱坝最大坝高 285.5 m,设计基岩水平向峰值加速度为 0.357 g。大坝及两岸平洞安装了 26 台强震仪用
               于大坝强震动响应监测,强震仪布置情况见表 1,分布示意图见图 1。主要布置在 5 个坝段的 5 个不
               同高程及两岸坝肩平洞内,能够较完整的记录坝体地震响应及沿建基面的地震动分布。地震记录仪
               由 地 震 数 据 采 集 服 务 器 EDAS-24GN 和 BBAS 地 震 加 速 度 计 组 成 , 于 2014.9—2015.6 期 间 安 装 。
               EDAS-24GN 使用 24 位 A/D 转换,动态范围大于 130 dB。标配 8 GB CF 卡作为本地数据存储器。地震
               加速度计为三方向一体力平衡电子反馈,频带宽度 DC~100 Hz,动态范围大于 135 dB,量程±2 g。强
               震仪设备安装的 X 向朝向为沿大坝各廊道的水平弧线切向,Y 向为沿大坝各廊道的水平弧线径向,Z
               为垂直向。表 1 中给出了仪器安装位置坝体法线方向与拱坝中心线的夹角,坝体上为各监测支廊道轴
               线与中心线间的夹角,两坝肩灌浆平洞内位置为平洞轴线之垂线与坝体中心线间的夹角,逆时针为
               正。此外,为记录坝址区地震自由场运动,在大坝下游 1 公路洞口外侧公路向上游约 300 m 处安装了
                                                                   #
               1 台强震记录仪。
                   自强震监测系统运行以来,坝体强震仪记录到了几次地震响应记录。其中坝体结构响应最大的
               一次为 2018 年 5 月 8 日 23 时 11 分发生的云南昭通市永善县(北纬 28.12 度,东经 103.47 度)3.8 级地
               震,震源深度 13 千米。地震发生时,溪洛渡大坝上游水位 568 m,下游水位 378 m。该地震引起溪洛
               渡大坝强震监测系统中的 10 台强震仪产生触发记录,各测点加速度最大值见表 2,代表性加速度时
               程和对应的富氏谱见图 2 和图 3。本论文是利用本次地震记录对溪洛渡大坝结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的
               成果。
                                                      表 1  强震仪布置

                  序号      测点编号          仪器编号        安装高程/m       坝段       中心线夹角/(°)           备注
                   1       347-10 #      QZY-1        347.25      10         -18.73        灌浆平洞 GL1
                   2       347-22 #      QZY-2        347.25      22         +27.89       灌浆平洞 AGR1
                   3       395-5 #       QZY-3        395.25       5         -37.31       灌浆平洞 AGL2
                   4       395-10 #      QZY-4        395.25      10         -28.11
                                #
                   5       395-15        QZY-5        395.25      15          0.0
                                #
                   6       395-22        QZY-6        395.25      22         +30.61
                   7       395-27 #      QZY-7        395.25      27         +34.28       灌浆平洞 AGR2
                   8       470-5 #       QZY-8        470.25       5         -43.58
                   9       470-10 #      QZY-9        470.25      10         -28.11
                   10      470-15 #      QZY-10       470.25      15          0.0
                                #
                   11      470-22        QZY-11       470.25      22         +32.30
                                #
                   12      470-27        QZY-12       470.25      27         +36.91       灌浆平洞 AGR3
                   13      527-5 #       QZY-13       527.25       5         -43.58
                   14      527-10 #      QZY-14       527.25      10         -28.11
                   15      527-15 #      QZY-15       527.25      15          0.0
                   16      527-22 #      QZY-16       527.25      22         +32.30
                                #
                   17      527-27        QZY-17       527.25      27         +45.28
                               #
                   18      563-L         QZY-18       563.25     1 左侧         0.0         灌浆平洞 AGL5
                   19      563-R  #      QZY-19       563.25     31 右侧        0.0         灌浆平洞 AGR5
                   20      610-L #       QZY-20       610.0      1 左侧         0.0         灌浆平洞 AGL6
                   21      610-5 #       QZY-20       610.0        5         -43.58
                   22      610-10 #      QZY-22       610.0       10         -28.11
                                #
                   23      610-15        QZY-23       610.0       15          0.0
                                #
                   24      610-22        QZY-24       610.0       22         +32.30
                   25      610-27 #      QZY-25       610.0       27         +45.11
                   26      610-R  #      QZY-26       610.0      31 右侧        0.0         灌浆平洞 AGR6
                   27                    QZY-27                  自由场

                 — 242  —
   1   2   3   4   5   6   7   8   9